您目前的位置:专题首页 > 史料汇集

高君宇: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19/10/08
 

    山西太原往北百余公里,坐落着一处宁静古朴的村庄,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绕村而过,村东屹立着海拔1378米的峰岭山。因村居山麓,这个小山村被人称为峰岭底村。1896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君宇就出生在这里。

    清晨,朝霞刚刚抹过天际,高君宇故居纪念馆馆长史锦明就起床了。每天,他都会准时打开纪念馆的大门,打扫院落、擦抹展柜,仔细端详墙上的那些老照片,寻思着一会儿接待参观者时的解说词。

    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人。高君宇故居以传统的砖窑洞为主,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典型的晋西北农村建筑。走入正门,一尊高君宇的立姿铜像格外引人注目,他身穿长袍,手执书卷,目光坚定,昂首前视。史锦明告诉记者,高君宇16岁以前一直在这里生活和学习,奔走革命之后,他也曾多次回到家乡,秘密从事党的活动。

    史锦明最大的乐趣,就是向参观者介绍高君宇的生平事迹,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要一说起高君宇的事迹,他便会滔滔不绝。“1912年,高君宇考入当时山西的新思潮中心——省立第一中学,他在这里阅览了大量进步书籍报刊,并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格言。”

    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接触到李大钊、邓中夏等一批良师挚友。“五四”运动中,高君宇作为骨干分子领导青年学生参加游行示威。运动爆发的当天,他走在革命队伍的最前列,振臂高呼,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演出了“五四”运动中壮丽的一幕。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21年,高君宇受陈独秀委托,回山西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工作,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1年5月1日正式成立。高君宇主持了太原青年团的第一次会议,并为团组织拟定了明确的宗旨:“唤醒劳工,服务社会。”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并且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党的三大后担任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1924年5月,高君宇返回山西筹建党组织和筹划山西地区国共合作事宜。同年夏天,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中共太原支部正式成立。

    中共二大后,高君宇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1925年,他随同孙中山抵达北京。高君宇本来就有肺病,经常咯血,经历了广州的紧张战斗、北上一路劳顿,病情愈加沉重,被迫住院治疗。后来又突患急性阑尾炎,经抢救无效,于3月6日凌晨病逝,年仅29岁。

    高君宇坚定的革命斗志和彗星般的传奇人生,令无数后来人追思缅怀。1996年10月22日,在迎接高君宇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修复后的高君宇故居正式向游人开放,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20年来,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60余万人次。史锦明说:“我崇拜革命前辈的奋斗精神,信仰共产主义。我愿将保护文物、弘扬先辈革命精神的工作永远坚持下去!”为了做好讲解工作,解答好参观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史锦明不仅自费购买书籍,还翻山越岭走访调查,力求更全面、翔实地掌握高君宇的生平事迹。20年来,他协助文物、党史部门收集文物百余件,提供资料数万字,还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并为连环画册《高君宇的故事》撰写解说词。

    作为高君宇的同乡,山西作家王庆华潜心研究高君宇30余年,发表专著《高君宇生平·年谱·文稿》及有关研究文章数百篇,所著《高君宇传》4次再版。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创作的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山西演艺集团打造的音乐剧《火花》,在全国各地巡演,好评不断。(文/杨珏 ?米雅璐)

    本文刊载于《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1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