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建设 >> 精品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案

发布时间:2019-0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救亡图存 走向解放 奔向富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

授课班级:2011级本科试点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一    重温旧梦—中国历史纵横谈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及在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的差距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特征,并使学生明确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史使命,理清1840-191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使学生正确了解中国近代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2、学习重点: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3、学习难点:从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同世界的联系中,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与特征。

预习指导

  •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现代史的?(可讨论)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讨论为主,讲述为辅。根据学生总结的感受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文史漫谈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寄语新生新学期非常荣幸这个学期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先来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联系方式)

这节导论课,主要是简单介绍我们这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问题。先看课程简介。

2、导学内容: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也即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懂得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不以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前提的。

3、问题设置:A.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B.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C.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史最直观的认识?D. 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是什么?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总领全编的作用。它主要回答了近代中国八十年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基本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基本历史线索等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教好这一章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意义重大。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是什么?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亲身体验,把握正确的历史主题。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史最直观的认识?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屈辱历史,存在不满情绪。

4、解决方法:A对有不满情绪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B这就是最朴素的历史观、历史感情。(理性升华)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两大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

  • 基本线索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历史变化;

2、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展很鸦片战争的影响;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总领全编的作用。它主要回答了近代中国八十年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基本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基本历史线索等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教好这一章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意义重大。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1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前中国所处的国内小气候(即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国内环境)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外殖民扩张的国际大气候,要求在世界视野中去认识与学习近代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

第2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与两大历史任务,并掌握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展示

一、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课程要求

我们这门课程学习一学期,每学期12周,每周2学时。闭卷考试,考试由平时、作业、实践、考试四种方式构成。

三、课程注意的基本问题(3w)

(一)课程目标:也就是what?学什么?

(二)课程意义:也就是why?为何学?

(三)课程方法:也就是how?怎样学?

四、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现代史的?(可讨论)

(一)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

(二)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史最直观的认识?

(三)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是什么?

五、课程基本框架:(教材目录,三编十章)

 

三、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冯天瑜、周积明、何晓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龚书铎、金冲及、宋小庆:《历史的回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二    苦难的深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认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原因与特征,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并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富强、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重点: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3、学习难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刻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怎样认识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可讨论)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佳片有约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入门问题,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那么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来具体地讲解课程内容。我们先来看《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导学内容: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实际是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段80年的历程。综述是从指导思想、理论原则方面给同学们提供认识这段历史的线索,使大家更好地把握近代史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为学好第一、二、三章做好准备。

3、问题设置:A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C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看教材P17)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教材里边综述讲了三个内容:一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是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个问题讲的是历史转折;第二个问题是讲社会性质;第三个问题讲历史任务。

2、合作探究的问题: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屈辱历史,存在不满情绪。

4、解决方法:A对有不满情绪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B这就是最朴素的历史观、历史感情。(理性升华)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两大主要矛盾;两大历史任务

  • 基本线索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3、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4、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条基本历史线索:反帝斗争;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与实现现代化。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总领全编的作用。它主要回答了近代中国八十年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基本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基本历史线索等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教好这一章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意义重大。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主要内容是讲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与两大历史任务,并掌握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展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十八世纪前的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三)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展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社会阶级关系: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三、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冯天瑜、周积明、何晓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龚书铎、金冲及、宋小庆:《历史的回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三   列强的行径—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危害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与控制的,以及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斗争过程,并能够理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侵略与反侵略)两条基本脉络,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领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重点:了解1840年至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3、学习难点: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何从侵华战争来纠正学生所持的“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渗透?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可讨论)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精彩一课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同学们好!上次课我们讲了上编的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了解了中国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了解了鸦片战争中国落后挨打堕入近代,围绕鸦片战争我们还分析了近代史的起点、社会性质、历史任务等基本问题,从总体上把握了这段从1840鸦片战争到1919五四运动八十年的坎坷历程。这次课开始我们就具体地回顾这段历史,先看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导学内容:这一章共有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两条线索:一条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条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同学们在了解这些基本情况的同时,更要掌握本章所讲的三个基本问题: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来逐一展开。

3、问题设置:A方列强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B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C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长达100多年时间,本章仅讲1840年到1919年这一段时间的情况。

2、合作探究的问题: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方列强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国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屈辱历史,存在不满情绪。

4、解决方法:A对有不满情绪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B这就是最朴素的历史观、历史感情。(理性升华)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基本概念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租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三国干涉还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狂潮;三元里抗英;义和团

基本线索

1、资本—帝国主义的历次侵华战争起因与结果及其不平等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对华实行政治控制的主要途径及其特征与社会恶果;

3、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内容;

4、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主要方法;

5、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6、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7、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与所留下经验教训(从制度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层面来分析);

8、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历程与伟大意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致用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维新派的救亡图存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反满与振兴中华思想)。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谈谈你是这样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电影《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资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武装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与文化掠夺,西方列强在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使中国陷入国破家亡的悲惨困境。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地抵御外来武装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授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并了解民族意识的觉醒。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与积极进.

三、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1、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冯天瑜、周积明、何晓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四   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2、学习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3、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起因与结果,背景和进程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观看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录象资料或历史记录片(如电影《天国恩仇》、《戊戌变法》,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本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即“中国何处去”来展开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的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探索,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以及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原因,种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种尝试在整个近现代中国社会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与抹杀的。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2、导学内容: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太平天国并,分析农民战争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并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与意义,进一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接着讲授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3、问题设置:A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B结合史实全面的评价洋务运动?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它概述了在资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紧急历史关头,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对中国的出路进行艰苦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历史本科专业课“中国近代史”教材不同,新教材在叙述时,在内容选择与详略安排上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

2、合作探究的问题:比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以及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原因,种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复杂、分不清主次

4、解决方法:背景分析,知识梳理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洪秀全;洋务运动;洋务派;官督商办;戊戌维新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 基本线索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起因与结果,背景和进程;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与评价;

3、天京事变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失败;

4、农民斗争的意义、局限与失败原因;

5、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与指导思想及其性质与发展阶段;

6、洋务运动的内容与失败原因及其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历史地位与意义;

7、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与维新变法活动;

8、维新派与守旧顽固派的论战;

9、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10、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录象资料或历史记录片(如电影《天国恩仇》、《戊戌变法》,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它概述了在资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紧急历史关头,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对中国的出路进行艰苦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历史本科专业课“中国近代史”教材不同,新教材在叙述时,在内容选择与详略安排上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太平天国并,分析农民战争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并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与意义,进一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接着讲授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三、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5: 起共和终帝制——辛亥革命始末记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

2、学习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3、学习难点: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录象资料(如电视连续剧《孙中山》),组织学生讨论。』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名作赏析(《民报》发刊词,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写读后感-课堂交流-总结评价)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同学们好,上次课我们讲了面对民族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三个不同的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但最终都失败了,而现在所讲的辛亥革命实际上也可以看作近代中国人的第四次探索,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领导进行的探索,他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组织了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清王朝。

辛亥革命这一章,我们主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方案——三民主义?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它成功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历史意义和失败表现及原因教训)

2、导学内容:本讲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在中国完全被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的紧急关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举起武装排满反清的革命旗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后的第三次革命高潮,在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3、问题设置:A革命派与维新派是怎样展开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的?B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大变化?C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本讲主要仍然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的探索,资产阶级中的部分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之情势有了崭新的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渐与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划清界限,转向革命排满,最后埋葬了清王朝,并做了短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大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具体体现形式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复杂、分不清主次

4、解决方法:背景分析,知识梳理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清末“新政”;三民主义;保路风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袁世凯;国会请愿运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法运动

  • 基本线索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清末新政的性质与内容;

3、清末关于革命与改良论战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4、资产阶级革命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录象资料(如电视连续剧《孙中山》),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在中国完全被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的紧急关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举起武装排满反清的革命旗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后的第三次革命高潮,在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讲授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分析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与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特征,以及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灭亡,讲授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接着讲授袁世凯复辟与辛亥革命的流产,讲授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讲授“二次革命”的起因与经过,并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三、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6: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容、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及其怎样掀开中国革命的新一页,使学生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忠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2、学习重点: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3、学习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的基础与方式(党内合作);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学习热点:国共合作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决议与国民党合作推进国民革命。历史证明,革命政党之间,为了共同的历史使命,是可以进行联合奋斗的。今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共同愿望。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放映关于五四运动、大革命等的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放映关于建党伟业、五四运动、大革命等的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佳片有约(放映关于五四运动、大革命等的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课程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章也正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讲述新文化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结束这段历史的,也就是1915—1927这一段。

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这一章我们主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这些都是大家需要课前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2、导学内容:在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及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的基础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了解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中认识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3、问题设置:A谈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B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中国先进分子是怎样选择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意义。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和意义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复杂、分不清主次

4、解决方法:背景分析,知识梳理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运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 基本线索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形与特点);

     3、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序幕(五四运动的意义);

     4、马克思主义形成强大思想运动;

     5、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

     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7、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8、国共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9、国共合作和中国革命高潮的出现;

     10、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放映关于五四运动、大革命等的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部分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口号、意义及局限,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历史特点,揭示它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接着论述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队伍、特点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从而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耿云志:《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欧阳哲生:《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湖南出版社1994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7: 另辟蹊径新模式——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了解中国革命经历的挫折和坎坷;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以此推动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

2、学习重点: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3、学习难点: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一般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却将重心放到农村。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其依据何在?

4、学习热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频发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认清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深刻根源,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具有关键意义。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阅读《毛泽东选集》的重要篇章,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反对本本主义》等,参观革命纪念地、亲历“长征”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革命战争、红军长征的影视资料,如电视连续剧《长征》』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开展“纪念建党91周年”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论坛)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课程导入: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这一节是本章的中心问题,我们准备讲授三个问题:一、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全国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导学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把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

3、问题设置:A谈谈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B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革命道路的?C谈谈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犯的“左”倾错误及其原因。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对中国革命道路新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领导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新军阀进行英勇斗争、用于探索的突出表现,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之中迈出最有实际意义的一步,是对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革命道路的?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复杂、分不清主次

4、解决方法:背景分析,知识梳理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南京国民政府;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土地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 基本线索

     1、国民党建立起对全国的事独裁统治及其统治的性质;

     2、白色恐怖和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3、“八七”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

4、三大起义及意义;

5、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7、路线偏差和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8、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9、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革命战争、红军长征的影视资料,如电视连续剧《长征》;阅读《毛泽东选集》的重要篇章,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反对本本主义》等,参观革命纪念地、亲历长征。』

2、实施步骤:本讲分两节。

第一节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这一探索的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了在全国范围的统治,实行的是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革命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第二节阐述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遭受的严重挫折,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的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发生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并总结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贾章旺:《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1893~1949》,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3、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1924-1934)》,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刘勉玉主编:《土地革命战争史1927~1937》,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5、(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6、钟君、龙夫编著:《红色帷幕下的较量:毛泽东与王明》,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8: 血铸中华扬国威——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英勇抵抗,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深远历史意义。

2、学习重点:日本帝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与意义。

3、学习难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客观公正评价国民党的抗战。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表现,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应基本肯定。

4、学习热点:当今日本国内有着很强的右翼势力,他们粉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任意歪曲事实,否认南京大屠杀,质疑东京大审判。通过学习本章,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事实,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观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影视资料《太行山上》、《卢沟桥事变》等;阅读《毛泽东选集》的重要篇章。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电影展播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课程导入:把握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两个过程,一是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二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

2、导学内容:充分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缘由及其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罪行,了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事迹,正确领会国共两党的抗日主张及其各自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问题设置:A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为什么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C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华民族彻底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坚强的民族意志,在中国近代史上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不能忘却的历史:正确对待日本侵华罪行。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日本侵华罪行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复杂、分不清主次

4、解决方法:背景分析,知识梳理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九•一八事变;“满洲国”;福建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国民参政会;《论持久战》;百团大战

  • 基本线索

     1、日本帝国主义从发动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再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原因;

     2、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实行的残暴殖民统治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严重罪行;

     3、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4、国民党政府在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及其走向消极抗战的表现和原因;

     5、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7、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坚持的原则和实行的策略总方针,及其为维护团结、坚持抗战所做的斗争;

     8、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0、中国人民遭受的沉重伤害与英勇斗争的精神;

11、抗日战争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2、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伟大历史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观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影视资料《太行山上》、《卢沟桥事变》等;阅读《毛泽东选集》的重要篇章,如《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参观革命纪念地等。』

2、实施步骤:本讲共分三节来讲解。

第一节阐述日本发动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及日本在中国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灾难;阐述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不同阶段的表现。

第二节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举起抗日旗帜,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全过程;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全面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以及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三节论述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等。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刘益涛:《中流砥柱——抗战中的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9: 凤凰涅槃新篇章——人民共和国的锻造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把握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从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不懈努力;了解国民党破坏和平,压制民主,一步步挑起、发动全面内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清楚其反共反人民的独裁本质,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此基础上,牢牢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学习重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从而认识清楚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和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从而认识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原因。

3、学习难点: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4、学习热点:随着国民党当局加重对民主党派的迫害,民盟被迫解散,“中间路线”也随之破产。这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以此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极少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分子鼓吹在中国走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正确认识这种主张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组织学生观看与国共大决战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阅读原著,如《论人民民主专政》组织学生讨论。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爱国主义电影展播、读书报告会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课程导入:本章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这段历史主要是从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导学内容: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二是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四是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3、问题设置:A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B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C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对今天有何指导作用?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倚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集中力量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积极向全球扩张。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美苏的对华政策,给中国政局以巨大影响。美国政府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有效地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把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视为实现其目的的一大障碍,采取一系列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所进行的斗争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复杂、分不清主次

4、解决方法:背景分析,知识梳理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二条战线;“中间路线”(第三条道路);二二八起义 ;三大战役;《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纲领》;“三大法宝”

  • 基本线索

     1、抗战胜利后,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这种形势对中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2、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所进行的斗争;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加强一党独裁而反和平、反民主、反人民的反动行径;

     4、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与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5、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6、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及其意义;

     7、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及政治经济的大崩溃;

8、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与历史命运;

     9、战略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以及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亡,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

     11、《论人民民主专政》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及其历史意;

12、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国共大决战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阅读原著,如《论人民民主专政》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共分三节。

第一节讲述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的过程;讲述全国解放战争获得胜利发展,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第二节阐述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幻灭,最终形成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

第三节阐述在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下,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中国人民作出历史性的选择,并阐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2、朱宗震、汪朝光:《解放战争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模块学案设计

年级:2011级      专业:                            授课教师:                  

审查(备课组长)签字:              审查(教研组长):                          

 

模块10:登高望远换新颜——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习重点: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3、学习难点:认识1949――1956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正确评价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4、学习热点: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教学,联系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依然是当今中国的现实任务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一些热点问题,如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0 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关系等。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播放音像资料如《开国大典》、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第四集《艰难的探索》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两个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或开展辩论赛。

3、推荐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

2、课时安排:理论3学时

3实践项目:爱国主义电影展播、读书报告会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课程导入:本章主要讲三个大问题。阐述一个基本的结论: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2、导学内容:第一部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阶级力量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第二部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具体阐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3、问题设置:A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B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C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景创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文献,把握正确的历史特征。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交流展示的方法:讨论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原因复杂、分不清主次

4、解决方法:背景分析,知识梳理

 提升

 拓展

 阶段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 基本概念

    五种经济成分;没收官僚资本;过渡时期总路线;赎买政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加工定货包销;代购代销经销;公私合营;定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 基本线索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矛盾;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

4、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5、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穿插音像资料以反映史实、阐发论点。播放音像资料如《开国大典》、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第四集《艰难的探索》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两个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或开展辩论赛。』

2、实施步骤:本章共分三部分讲。

第一部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阶级力量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叙述1949-1952年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第二部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具体阐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成功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3、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邱石:《共和国重大事件决策实录》(第二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皖ICP备05005190号 联系电话:0551-6587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