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建设 >> 精品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案设计模块一——模块七

发布时间:2013-0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杨冰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1:深刻总结实现飞跃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及逻辑构成。

(2)熟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2、学习重点: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习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的关联。

预习

指导

  •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由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出小组长,以方便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的开展。
  • 任务安排:

1)你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哪些划时代的理论成果?

2)如何认识这些成果及意义?

3、推荐资源:观看《邓小平》等视频资料。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4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问题导入:邓小平时代与毛泽东时代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2、导学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通篇报告中,有六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眼:过去五年最大的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体现在思想上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路径指导下的最新成果。

3、问题设置: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重要意义?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根据身边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中国化的认识现状与困境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信仰窘境的相关问题探究。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现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切实地履行自己的时代使命。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现时代意义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少部分学生可能有淡漠与唏嘘不已等情绪的表达;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的巨大指导作用。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展开讲解。

 提升

 拓展

 阶段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的巨大指导作用。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3、总结: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王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大国崛起》,唐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高教出版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案例解析、学生指导书、教学参考书2007年版系列资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杨冰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2 :把握精髓 实事求是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

(1)掌握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

(2)熟悉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发展的历程。

(3)理解坚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都要走自己的路。

2、学习重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学习难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

预习

指导

  •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由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出小组长,以方便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的开展。
  • 任务安排:

1)你知道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吗?

2)如何认识理论精髓及意义?

3、推荐资源:观看有关大跃进等的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温家宝的农村调查

温家宝是中央领导层深入到安徽农村搞调研次数较多的一位;同时,也是让陪同他的地方干部最头疼的一位。为了了解到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他常常不给地方一些领导人留面子,想方设法冲破对他的“封锁”,使得刻意弄虚作假者不知所措。

2、导学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并坚持精髓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坚持走自己的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3、问题设置: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根据身边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认识现状与困境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时代意义。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现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切实地履行自己的时代使命。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少部分学生可能有淡漠与唏嘘不已等情绪的表达;

B、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精髓的不了解。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解读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提升

 拓展

 阶段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事求是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建设的巨大指导作用。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3、总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提出并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二、邓小平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三、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课后反思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 卷, 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4.胡锦涛: 《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韩可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3:理清本质,勇当重任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

(1)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和根本任务;

(2)熟悉党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

2、学习重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背景;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3)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学习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四个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预习

指导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预习内容: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研究和论证的主题,即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一问题也是人们一直在思索和寻求解答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发生困惑和疑问最多的问题。

2、导学内容:

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问题设置:

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中国的国情现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3、研讨方向:讨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与分组讨论的方式。

 

 提升

 拓展

 阶段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从而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3、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4-1957.2)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957夏-1976.10)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过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章凤萍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4:立足国情  把握阶段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2、学习重点: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学习难点: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预习

指导

  • 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
  • 任务安排:

1)中国社会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吗?

2)你理解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

3)推荐资源:观看《国情备忘录》电影《天那边》等视频资料。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教授、讨论、案例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4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跑马乡的故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2、导学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3、问题设置:

(1)这一件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从中应该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根据身边高校学生对现存的社会现象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中国的国情现状;大学生对小康社会的理解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现状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切实地履行自己的时代使命。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大学生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以及为小康努力做贡献。

2、交流展示的方法:用课堂即兴演讲的方式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少部分学生可能有淡漠或事不关己等情绪的表达;

B、对当前中国GDP数字的盲目乐观;

C、也可能对地区不平衡等现象表现出过度悲观的情绪。

4、解决方法: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情绪,结合改革开放、十七大、十八大谈谈中国三十年的变化,培养乐观进取的精神。

 

 提升

 拓展

 阶段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从而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2、提升方法:A讲授与讨论;B用相关案例与学生交流。

3、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九大基本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路线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意义重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   徐平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5:总结经验,开拓新局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2、学习重点:

(1)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学习难点:

(1)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如何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预习

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左右时间讨论预习,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2、任务安排:

 1)改革开放在思想领域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你能列举改革开放所引起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例子吗?

3、推荐视频:《30年逃港风波纪实》、《国情备忘录》等视频。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讲授法、阅读思考法、案例分析、讨论、实践调研法。结合学生讨论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4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导入:

【历史史实回放】

    据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

    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

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最后外逃3万人。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

【现实资料呈现】

    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生活,更已成为大趋势。香港规划署调查发现,到内地居住的港人每两年以50%的速度增长。以2005年计算,有9.1万多人,而2001年只有4万多人,增幅已超过一倍。事实上,调查更显示,港人在内地自置的物业数量,达18.16万个,而且多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

【交流研讨】

 1.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国人全身心偷渡到香港?

 2.从内地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去香港到如今更多的港人回内地置产,说明了什么问题?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1、情境创设: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变化实际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取得成就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学习,深刻领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所取得成就及现存的问题。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改革开放成就展

2、交流展示的方法:即兴演讲、PPT展示、视频解说等。

3、可能出现的问题:

少部分同学可能有冷漠或者浮于应付等心理;

4、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结合国内外、省内外经济生活实际,历史材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对比等方法凸显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变化。

 

 提升

 拓展

 阶段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提升方法:A 讲授与讨论;B 利用案例与学生及进行交流。

3、总结: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开放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提问】改革开放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呢?

1.国内背景:

2.国际背景:【数据资料】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情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

1.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提问】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的目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视频案例】——《改革开放:三十年沧桑巨变》

【案例总结】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学习了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使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那么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

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提问】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什么?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徐  平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6: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一、预习准备

课本分析

1、学习目标: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由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2、学习重点:

(1)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2)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学习难点:

(1)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如何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预习指导

1、预习时间:第一节课10分钟左右时间讨论预习,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2、任务安排:

 1)改革开放在思想领域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你能列举改革开放所引起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例子吗?

   3、推荐视频:《30年逃港风波纪实》、《国情备忘录》等视频。

教学方法及 课时安排

1、讲授法、阅读思考法、案例分析、讨论、实践调研法。结合学生讨论结果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引导。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过程

【交流研讨】

十六大以来,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有哪些?

导入:【资料回顾】

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9%,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或地区之一,降幅远小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40亿美元,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8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62亿美元,增长38.8% ;进出口均比2005年增长1.1倍。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再创佳绩,总额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达36421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 。

 

自主合作探究研讨

 

1、情境创设: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变化实际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取得成就展开讨论。

2、合作探究的问题: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学习,深刻领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研讨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所取得成就及现存的问题。

学习成果交流展示

 

1、交流展示的内容:改革开放成就展

2、交流展示的方法:即兴演讲、PPT展示、视频解说等。

3、可能出现的问题:

少部分同学可能有冷漠或者浮于应付等心理;

4、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结合国内外、省内外经济生活实际,历史材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对比等方法凸显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变化。

提升拓展阶段

 

1、提升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提升方法:A 讲授与讨论;B 利用案例与学生及进行交流。

3、总结: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改革的历史进程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提问】 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上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

   【教师总结】一方面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者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者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江泽民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如何?

    案例——《破解难题》

   【提问】请你谈一谈,如何破解我国的就业难题?

   (二)改革中,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中《百年维新》片断,即百年维新中的改革先锋人物——大久保利通被刺杀及日本的相扑挑战政府,说明改革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改革需要稳妥进行。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对外开放的依据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闭关自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和世界的差距拉大了。

(二)对外开放的经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插入深圳特区建立视频。

    (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讨论:如何看待韩国农民的反全球化运动?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新特征

    第一、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第二、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第三、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比较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全球化又会带来哪些风险?

    经济安全:

    政治安全: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中国的“十条诫令”

    文化安全:随机提问:

    同学们现在喜欢看哪国的大片?——美国

    同学们现在看的动画片主要是哪国的?中国的吗?——日本

    大家现在玩的游戏主要是哪国的?——日本

    喜欢看韩剧的举手?——很多,尤其女同学。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_  蔡正丽__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7:转变体制,发展经济之市场经济1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次课学习,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中国为什么选择市场经济体制。

2、学习重点:

(1)市场经济的内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学习难点:

(1)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预习

指导

1、预习时间:课外预习为主,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A、中国为何在建国后选择计划经济

             B、如何评价计划经济

             C、市场经济的类型

  • 推荐资源:《计划和市场》;《意义深远的五元股》;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讨论为主,讲述为辅,配以多媒体播放教学案例,讨论市场经济(时间控制在90分钟,讨论10分钟,展示25分钟,提升10分钟),具体播放影片情况视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3、实践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建设布置准备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区别?

2、导学内容: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就它的直接含义来说,是一定的经济(包括生产、分配、流通)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的整个体系。

  经济体制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管理权限、管理方法、经营方式等。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所有制关系、经济决策结构、资源配置方式。

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3、问题设置: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是什么?B.中国建国后为何选择计划经济?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特征?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通过观看一段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的视频,让学生思考选择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2、合作探究的问题: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研讨方向:根据市场经济的特征,结合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合作研讨中国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 交流展示的内容:计划经济的优点和缺点。

2、交流展示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课堂发言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完全否认计划经济

4、解决方法:讲解中国建国后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并在此体制下取得的成绩。

 提升

 拓展

 阶段

  • 提升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 提升方法:讲授与讨论,用相关案例和学生交流

3、总结: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有一个历史的探索过程,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

  什么是计划经济?(插播视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沈阳电缆厂和沈阳冶炼厂)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怎样评价计划经济?

成绩:

 (1)在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主要弊端是:(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现代经济中两种资源配置方式)。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继续丰富和发展。

  1997年十五大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确定下来。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市场发展开放化、保障制度社会化、市场竞争公平化等。

  同时,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是: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公平竞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德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编:吴树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长龙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七  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_  蔡正丽__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7  转变体制,发展经济之基本经济制度2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次课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2、学习重点:

(1)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学习难点:

(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的改革

预习

指导

1、预习时间:课外预习为主,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A、了解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B、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

             C、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 推荐资源:《市场经济与国进民退》;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讨论为主,讲述为辅,配以多媒体播放教学案例,谈论公有制的范围和实现形式(时间控制在90分钟,讨论10分钟,展示25分钟,提升10分钟),具体播放影片情况视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时安排:理论1学时

3、实践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建设布置准备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俄罗斯私有化》引入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导学内容:俄私有化过程几大教训
  有俄罗斯问题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回过头看,俄罗斯人的悲剧在于:他们一夜间告别了过去,却不知道今后路在何方;他们向往西方,却不知道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当时代表社会主流的“改革派”盲目地以为,只要照搬西方的自由市场模式,就能够在短时间(比如说“500天”)内实现俄罗斯民族的快速振兴。他们认为,激进的改革虽然会带来经济下降,但下降将是短暂的,长痛不如短痛。结果,“休克疗法”把俄罗斯推向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普京曾指出,沉痛的教训证明,“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罗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说明脱离本国国情、盲目仿效西方的经济模式和理论,是无法医治俄罗斯经济顽症的,俄罗斯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之路。

3、问题设置:俄罗斯的私有化教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了解铁道部的改革吗?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2、合作探究的问题:国有企业发展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3、研讨方向:企业的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社会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的格局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 交流展示的内容: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内容

2、交流展示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课堂发言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全行业的私有化,

4、解决方法:分析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

 提升

 拓展

 阶段

 

 

1、提升目的:让学生明白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必须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提升方法:讲授与讨论,用相关案例和学生交流

3、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第一,社会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怀疑。  第二,社会发展程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我们现在所实行的所有制结构,比改革前那种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

  教师总结: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非公有制经济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从胡润百富榜看民营企业对中国的贡献?

  总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2)为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的环境;

  (3)有利于吸引外资;

  (4)拓宽了就业渠道,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5)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举措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分为7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公平政策待遇;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支持中介发展,完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德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编:吴树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现代公有制和现代按劳非配制度分析》 王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版

3.《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樊纲著,经济理论出版社,2007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_  蔡正丽_ _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7  转变体制,发展经济之分配制度3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次课学习,了解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以及进一步深化非配制度改革的措施。

2、学习重点:

(1)分配制度的内容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 学习难点: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预习

指导

1、预习时间:课外预习为主,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A、了解分配制度的内容

             B、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

             C、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推荐资源:《胡润的中国财富故事》;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讨论为主,讲述为辅,配以多媒体播放教学案例,谈论分配制度(时间控制在90分钟,讨论10分钟,展示25分钟,提升10分钟),具体播放影片情况视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时安排:理论1学时

3、实践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建设实践指导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通过观看两总理今年两会谈分配制度的改革,让学生了解分配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 导学内容:如何完善分配制度改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级分化
  •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问题设置: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了解分配制度改革吗?分配制度改革突出解决什么问题?

2、合作探究的问题:如何实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研讨方向:分配制度中注重社会公平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 交流展示的内容:分配制度改革

2、交流展示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课堂发言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贫富差距的不可逆转性

4、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分配制度改革让学生明白从制度设置上缩小贫富差距的可行性。

 提升

 拓展

 阶段

  • 提升目的: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
  • 提升方法:讲授与讨论,用相关案例和学生交流

3、总结: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一是邓小平在提出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直到晚年还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在效率与公平上,把实现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效率与公平上,经历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发展认识过程。

三是如何实现社会收入公平?

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德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编:吴树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现代公有制和现代按劳非配制度分析》 王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学案设计

本讲制定人:_  蔡正丽 _ _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模块7  转变体制,发展经济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

一、预习准备

课本

分析

1、学习目标:通过本次课学习,掌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方法。

2、学习重点: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学习难点: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预习

指导

1、预习时间:课外预习为主,第一节课10分钟时间讨论预习

2、任务安排:A、了解国民经济由“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因何在?

             B、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我们

             C、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大意义?

  • 推荐资源:《市场经济与国进民退》;

教学

方法

课时

安排

1、教学方法:讨论为主,讲述为辅,配以多媒体播放教学案例,讨论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间控制在90分钟,讨论10分钟,展示25分钟,提升10分钟),具体播放影片情况视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时安排:理论2学时

3、实践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建设布置准备

二、课堂学习活动

导学

过程

1、导入:2013年两会热词你了解多少?

2、导学内容:2013全国两会临近尾声。此番跨度长达半个月的两会,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会议,党的十八大精神化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将对国计民生产生深远影响,而“新老交接”“中国梦”“机构改革”等10个代表委员热议、百姓密切关注的“两会热词”,让人们聆听到一次民主进程的足音。

    2013两会热词之一:7.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定为7.5%左右。

  代表委员认为,7.5%的目标设置合理、客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个数字背后,突显了我国转型发展的紧迫和必要。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制定“7.5%”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问题设置:“7.5%”的目标怎样才能完成?

自主

合作

探究

研讨

  • 情景创设:十八大报告的解读

2、合作探究的问题:光盘行动,建设节约型校园,我们该怎么做?

3、研讨方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学习

成果

交流

展示

  • 交流展示的内容:光盘行动的合理化建议

2、交流展示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课堂发言

3、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对生态的理解局限在环保问题上。

4、解决方法:分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提升

 拓展

 阶段

  • 提升目的:让学生明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好于快的结合。
  • 提升方法:讲授与讨论,用相关案例和学生交流

3、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不仅是有质量、有效益,而且是科技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体现在投入—产出效率、能源消耗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显著提高上,而且应该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又好又快”是“好”与“快”的统一,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十八大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存在不足,要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必须彻底转变思想、深化改革。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转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十六大后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但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

(五)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三、课后反思

 

 

 

 

 

 

 

 

 

 

 

 

 

四、参考资料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德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编:吴树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刘彦随- 地理研究, 2008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贺聪志, 李玉勤- 农业经济问题, 2006
4.《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6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皖ICP备05005190号 联系电话:0551-6587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