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建设 >> 精品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稿之模块十二: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

发布时间:2013-08-30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本讲制定人:   江瑶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我国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

(2)熟悉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教学难点:

(1)怎样把握时代主题。

(2)怎样才能构建“和谐世界”。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

【教学时数】 理论2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

当下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朝鲜搞光明星三号卫星发射,并扬言要搞新一轮核试验,高水平的,用物理因素打击侵略者。伊朗更是加快核武试验进度,近程反弹道导弹和打击各类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的看家本领也亮出来了,并说批量生产。日本发射了卫星,韩国也在搞卫星发射,俄罗斯在数九寒天进行海上军演,独一无二的核动力潜艇也摆出来了。当然,印度也不甘寂寞,在庆祝国庆的时候,过了一把各类武器展览瘾,似乎是万国武器博览会。中国与美国,同时在进行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试验。再加上紧张的朝鲜半岛局势,尚未解决的叙利亚问题,日本右翼势力的扩张,都让我们感到了国际局势的不安因素在增加。那么和平与发展的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吗?[可组织讨论,让学生们谈谈当前国际形势,并提出看法。]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

(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对力量,并且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战争和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在科学分析战争和和平问题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朗特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及其辽阔的地带。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整个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视频资料:三个世界的划分】

(二)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努力的实力对比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家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美国扩大对越南的侵略战

原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增加,我们一度认为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邓小平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是他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仅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东欧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就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邓小平提出,对于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在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三)当代中国领导人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处理彼此间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一般来说,特定的国际秩序是以特定的国际格局为基础的。由于国际格局形成于特定历史时期,是世界上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具有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的特点。现行的国际秩序即旧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是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世界格局相适应的。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种旧的国际政治秩序严重危害着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安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剥削,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了南北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极端不公正、不合理,也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便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世界各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纷纷提出了各自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和斗争,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等中国政府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声明,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中国政府主张建立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各国有权根据各自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应当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

中国政府主张建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有权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应尊重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商品、贸易、资金、债务、货币、金融等主要领域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做到经济上互惠互利。

国际秩序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即对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会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发展,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则会起相反的作用。国际秩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际社会中各主要行为体力量关系对比的结果,所以要判断国际秩序的性质,看其是否公正、合理,就只能以其是否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惟一的标准。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也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的支持。但中国政府也清醒地看到,历史上形成的国际旧秩序现在还占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还在日益扩大的现实告诉我们,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加强自身的团结合作,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还要抓紧时机发展自己,以增强谈判地位,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级格局的一种发展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过渡到多极化格局。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到60年代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局终结,再到“一超多强”的格局出现。新世纪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虽然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意义:第一,时代进步的要求,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三,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四,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新世界的美好追求;第五,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世界各国军事力量制衡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决定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从而使各国间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日益增强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讨论】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会出现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活动,我们是否需要抵制经济全球化?

分析:经济全球化不是主观人为推动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必然性。

第一,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第二,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国文化传统中有“和”的传统,包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德取向。第三,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四,是基于对先前大国崛起的历史教训和中国发展目标的正确认知。【视频资料:大国崛起-大道行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导入:观看阎学通教授的《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讲座,请同学们谈谈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就庄严宣告:“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新中国50多年的实践表明,独立自主不论是对于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促进本国的经济建设,还是对于我们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立自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处理国家关系方面的综合体现。它的实质就是坚持各国人民都有按照本国实际情况决定自己国家的内外方针,实施自己国家对外政策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应该被别的国家包办或受到外力的干涉。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内,在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方面,走自己的路;不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对外,反对外国干涉,维护世界和平,决不做任何大国的附庸。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建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即将奉行的国际战略政策。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可以采取和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作了明确规定,基于上述总政策和基本原则,以及国内外形势的特点,新中国决定实施三大具体方针和政策措施,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同时,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视频资料:新中国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用以指导与各国发展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在1953年底首先提出,并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国家、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各国,联合努力,共同对付霸权主义。

(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又对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第一,外交战略的转变:“真正的不结盟”;第二,外交战略的转变:“真正的不结盟”;第三,新时期的外交方针(28字外交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第四,确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第一,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第三,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第四,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江泽民还指出,我们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服务。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新领导集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发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处理国家关系方面的综合体现。它的实质就是坚持各国人民都有按照本国实际情况决定自己国家的内外方针,实施自己国家对外政策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应该被别的国家包办或受到外力的干涉。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的主权独立;(2)本国人民具有处理自己国家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权利。独立自主原则和四项基本原则一起,是新中国得以独立、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近半个世纪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相处的共同基础,而且也成为各国人民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进行斗争的有利武器。在实践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进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结合的原则。

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是,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

历史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来就是造成世界局势紧张、造成地区冲突和战争的主要根源。

(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尊重发展模式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各国人民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各种文明互相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只能是一个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

(三)树立新安全观

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新安全观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政策思想中一个全新的命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和谐世界的概念。和谐世界不是大同世界。大同世界是中国儒家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把世界大同解释为实现共产主义,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共产主义实现当然会出现高度和谐的世界,但这是人类社会遥远将来的目标。我们现在说的构建和谐世界则是现阶段努力的目标。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和谐世界也不是“三无”(无武器、无军队、无战争)世界。当今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有些矛盾还很尖锐。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恐怖势力、极端势力、分裂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猖獗。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要求完全消除国与国之间的主权、领土争议、民族冲突、宗教纠纷、局部战争,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解甲归田”,一切武器都加以销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出发,作为现阶段努力目标的和谐世界,应是在承认世界多样性并存在各种复杂、深刻矛盾的前提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稳定,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使各种冲突能得到控制,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持久和平得到维护的世界;是能够正确处理南北矛盾,逐步缩小贫国与富国差距,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同富裕方向发展的世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就是这个和谐世界的标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不仅是对我国的对外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目标,也是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大倡议。这是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之后,我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我国为什么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如何理解构建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政策思想中一个全新的命题?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皖ICP备05005190号 联系电话:0551-6587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