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建设 >> 精品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之模块八:血铸中华扬国威——抗日战争的胜利

发布时间:2019-08-30

血铸中华扬国威——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内容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通过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与意义。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

教学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六章  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讲述以下五个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将东北变成他独占的殖民地;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1、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

经过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战争和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将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国内统治体制法西斯化转变,侵华活动猖獗。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核心就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会议后,日本又制造了《田中奏折》,提出日本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并详细阐述了“满蒙积极政策”的措施和步骤。

     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组织了多次在东北的“参谋旅行”,刺探情报,并画出详尽的军事地图,为侵略做准备。实际上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就是日本一手策划的 ,想利用张作霖死后东北的混乱,达到占领东北的目的。

2、九·一八事变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破坏空前巨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统治集团为了转移人民视线,同时掠夺中国东北的丰富资源来寻找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大造“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的舆论,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东北的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并袭击日本守备军队,接着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同时,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想沈阳、长春、四平等地进攻,这就是日本不宣而战的九·一八事变,。

由于蒋介石对内坚持“剿共”,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后,近2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一夜之间沈阳城陷入日军之手,仅4个月零18天,日本就占领了东北全境,并在1932年3月1日,制造了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九·一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实行了极端残暴的殖民统治。主要表现在:

①政治控制  在日满共同防卫名义下,日本关东军分驻东北铁路、大小城镇和军事要地,在各地设立了遍布城乡的宪兵、警察、特务机关,采用各种残酷的手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经济剥削  南满铁道洙式会社是东北最大的殖民掠夺公司,垄断了东北经济的各个领域,日本的其他垄断组织如三井、三菱等财阀势力也先后进入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东北近一半的豆类及其制品,近三分之一的粮食被日寇掠走。

③奴化教育  妄图消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伪满教育将日语列为必修课,充满了“日满亲善”,“王道乐土”的内容。

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从这时起,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抗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认清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国共合作最终形成的根源是中日民族矛盾发展的结果,才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性,才能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性,对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一个适当的评价。

3、华北事变

 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华北,在对华北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平津和河北,策动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脱离中国,实行华北五省自治。日本一系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行为被称作华北事变。

4、七·七事变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注意加紧了各方面的准备,蓄谋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弹演习,23时左右,演习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炮轰了宛平城,驻守在卢沟桥附近的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给日军沉重打击,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七·七事变是自九·一八以来日本对外掠夺的既定国策的必然结果。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作了一系列准备,政治上实行天皇制的法西斯道路,经济上进一步军事化,思想上大造战争舆论,宣传战争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天然资源缺乏,在国际上,1936年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可见七·七事变只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第二个问题中国军民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共进行了多长时间,过去我们一提到就说八年抗战,其实那是指全国性抗战,如果从“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军民局部性抗战算起到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那是十四年抗战。

  1. 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中国军民在“九·一八”之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意无反顾地挺身而出,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九一八事迹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宣言指出:日本占领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他的殖民地,号召全民武装起来进行武装自卫战争。9月22号,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要求国际党组织加紧组织领导群众的反抗运动,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严重打击,每一个党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积极性,英勇坚决的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先锋和模范。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宣战通电》,宣布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的野蛮侵略,唤醒了中国军民的觉醒,中国人民被迫的发出了愤怒的吼声,部分东北军冲破将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组织抗日救国军义勇军,各界民众也纷纷组织抗日团体的抗日武装,中国中央先后选派罗中贤、杨靖业、赵尚志、周保忠、赵一曼等到东北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后来各抗日游击队改变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总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武装民众进行民族武装解放战争并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1.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工人和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上海、天津、广州、北平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和抗日的游行,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激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北平、上海等地的大中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街头宣传等活动,各地的学生还到南京请愿,要求将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变政章,变更剿共政策,一至对外。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官兵的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李杜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亲密战友,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淞沪一带抗击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全国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发动沪上日系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在同盟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人。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二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挺锴、将光磊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陈敏淑、李济深等人在福州发动反将抗日的福州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代表鉴定了反日反将的初步协定。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由宋庆龄、何香凝、李布等一千七百七十九人领导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酬备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在纲领上签字的群众多达几十万人,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的号召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了“反对化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到来。

  1.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于全国各界同胞和军队都应摒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手大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任务。

会后,中国共产党对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扬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36年上半年在西北地区,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已经行成了敌对行动,此时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及内外政策发生了某些变化,并开始着手整军备战工作.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号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呢?因为蒋介石当时掌握着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政权,掌握着几百万的国民党军队,联合蒋介石抗战一方面可以增加抗战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抗战的阻力。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毛泽东曾经形象的比喻赶驴上山。但在这个时候,蒋介石从根本上还没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他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北根据地和红军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同志到西安参加张杨两将军同南京方面的代表宋葛龄、宋子文等人的和平谈判,经过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诚诺。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这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顺利实现,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共合作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第一条就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得到了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同,在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等许多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士联名要求恢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附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经过激烈的斗争全会终于取得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并在会议的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字样,这说明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暴发,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一定要国民党国际通讯社发表。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林柏渠等人在庐山同蒋介石等人进行谈判.

经过谈判,国共两党在8月中旬,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等协议。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全军是四万五千人,接着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经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叫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一万零三百人。9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因为有了抗日统一战线,国民党政府当局暂时被迫放弃了攘外必须安内,对日本侵略者不抵抗以及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调停干涉等政策,开始走向了抗日道路。第二因为有了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才能一致对外无数的将士爱国热情得以激发,他们才能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和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第三因为有了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起来,一切的爱国力量集结在爱国抗日的旗帜之下,同仇敌忾,共赴共难,凝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混流,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族基础。第四,因为有了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可以运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在敌后广泛开展宣传,生产组织工作,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人民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在国统区,推动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党的影响,这不仅保证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革命的胜利最后夺取民主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领导抗日军队分别担负起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全国各界民众,包括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民族工商业者和中间党派各少数民族、台巷奥同胞、海外华桥都以不同的方式参加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个大的问题:就是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

首先我们讲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军民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的战况。

先讲忻口会战,日军占领平津之后,以8个师团,共37万人的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4条铁路大举进攻,重点是夺取山西的太原。卫立煌将国民党军队集结在忻口地区的8个军,共计10万多人,编成了3个集团军进行抵抗。八路军115师在敌之侧后打击和牵制日军。10月13日,忻口会战打响,战况是异常地激烈。敌我双方展开阵地争夺战,反复肉搏冲锋,双方死伤惨重。日军消耗兵力两万多人,不能沿同蒲路直下太原,于是它改变计划,以一部沿正太路西进来进攻太原。10月下旬,日军突破了娘子关,兵锋直指太原,致使国民党忻口守军背腹受敌,被迫撤退。11月8日,太原失守。

下面讲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党军调集了50多个师,约70万的兵力,进行了著名的淞沪会战。会战开始的时候,日军打算用10天占领上海,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但在国民党守军的顽强抵抗之下,激战了3个月,最后以死伤4万多人的代价才占领上海。12月13日,日军又攻下了南京。

下面讲徐州会战。日军占领南京之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沟通南北战场,兵分两路,夹击徐州。国民党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坐镇徐州,组织了徐州会战。此役日军先后投入兵力30万人,国民党军队先后投入兵力45万人。会战期间,最为壮烈的是台儿庄战役。该战役从1938年3月24日开始,4月7日结束,历时半个月,取得大捷,歼灭日军1万多人。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第一个大胜利。但是时隔不久,日军便集中兵力进攻徐州。国民党军事当局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了盲目的轻敌思想,致使敌军6路包围徐州,国民党数十万大军正面阵地瓦解。5月19日,徐州失守。

我们再讲武汉会战。徐州失守之后,武汉就成了日军的必夺之地。这是因为1937年11月,国民党政府虽然宣布迁都重庆,但是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和军政大员、蒋介石等人都留驻武汉。武汉就实际上成了战时的首都。日军占领武汉就可以尽快地解决中国问题,达到吞并全中国的目的。国民党军为了保卫大武汉,先后调集了120多个师,约100万人,沿大别山、鄱阳湖及长江两岸一带布防,以豫南、皖西、赣北为屏障,以鄂东为门户,在武汉外围纵横数百里节节防守。武汉会战自1938年6月12日开始,到10月25日结束,历时4个多月时间,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时期最长的大会战。

这里我们有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的一些当年的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淞沪会战的情况;这是忻口会战的情况;这是徐州会战的情况;这是武汉会战的情况。

那么上述战事表明,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那是比较积极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国民党抗日派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在这些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领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北平南苑的战斗当中,第29军的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的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在忻口会战中,国民党第9军的军长郝梦龄,54师的师长刘家麒等爱国将领阵亡。在淞沪会战中,第88师524团的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当年被誉为“800壮士”。

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之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那么,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为什么在短短的1年零3个月时间就丢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40多个大小城市,使1亿多中国人民沦为日军铁蹄之下,退却、失败了呢?

这里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其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日本是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又做了长时期的侵华准备。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加上国民党政府没有进行认真的备战。敌我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日本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其主观原因有3个。第一,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蒋介石集团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威胁到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力量。

第二,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因此处处陷于防守、被动挨打的境地。这几个大会战的失败,军事上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的错误就是消极地分兵把守、固守一隅。由于兵力分散,又缺少强大的预备队,一旦被敌突破一道防线,就会引起全线的动摇和崩溃。

第三,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国民党军队之间不能协同作战甚至互相倾轧,常常因援军不能及时赶到而贻误战机。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纪律松弛,内部腐败,部分的高级将领畏敌如虎,毫无斗志,闻敌即溃,弃职而逃。比如说山东的韩复渠、山西的李福英、河北的牛志,都是国民党内有名的“常逃将军”。这是我们讲的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下面讲第二,就是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5届5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那么“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是个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承认日本占领东北和华北,实质上就是要放弃东北和华北,以此来换取日本的停止进攻。显然这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是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因此我们的教材讲: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地转变为消极抗战。

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也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战役,比如说南昌战役、随枣战役、枣宜战役、中条山战役、长沙会战、反攻宜昌战役等。在这些战役中,国民党军对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1939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国民党军队曾经攻克昆仑关,歼敌4000余人。1940年5月,在枣宜战役中,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激战中殉国。这是8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美国、英国也投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党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1942月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经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日军死伤5万多人。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陆军第200师的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之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渝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50万兵力,丢失146座大小城市、6000多万人口还有2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那么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会出现大溃退呢?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造成的。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在后方大发国难财。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而前方将士忍饥挨饿。当时有一句话,就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而将士不愿意在前方卖命,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腐败不仅导致了渝湘桂战役的大溃败,也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包括民族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他们对蒋介石集团感到失望,一步一步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大的问题。

第四个大的问题,也是今天我们讲课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对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为了赢得最终的胜利,必须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把根据地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先进阵地。

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指出,只有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起来抗战,才能抵御强敌,争取胜利,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和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个纲领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明确提出了党关于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持久战方针和人民战争路线

   毛泽东于1938年5月集全党智慧发表了《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阐明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和方法。

文章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由此构成了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抗日战争就是中日双方这些特点的比赛。敌强我弱的特点决定了日本能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但是中国是进行的正义的战争,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中国必然能取得胜利。毛泽东把持久战的结论防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速胜论和亡国论都是错误的。

既然抗日战争具有这样的特点,那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就是实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不能像国民党一样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而是要在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的前提下,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

 

列举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战役等。

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国统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

 

2、敌后游击战争及其战略作用

洛川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空前艰苦的事业,在遭到敌人严重破坏的穷乡僻壤,在物质条件和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以有限的军队,简陋的武器,从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敌人手中收复失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游击战争主要有:

 (1)八路军的抗战  抗日战争后,西北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全军编制4.5万人,先后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战场对日作战。

 (2)新四军的抗战  在南方,中共中央根据1937年10月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将南方八省边界十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

(3)东北的抗日联军的抗战  东北的抗日联军在杨靖宇的领导下,坚持在白山黑水之间进行游击战争,华南的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在广州和海南到一带坚持游击战争,配合了全国作战。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将游击战争从战术地位上升到战略地位,他认为:游击战争是大规模的、有根据地依托主要是在外线独立作战的战争,在长期的战争中,游击队和游击战必将向高级阶段发展,成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形成战胜敌人的重要力量,担负起战略反攻的伟大任务,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贯彻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政权建设  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经过民主选举和按照严格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政权结构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人员组成上实行三三制。

(2)经济建设  由于根据地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战争和生活需要,所以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提高农民参加生产和抗日斗争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发展工业生产和对内对外贸易,建立银行,发行货币。

(3)文化教育建设  在延安陆续创办了大批学校,积极发展干部教育,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并到军队、学校、政府工作。文学、历史、新闻、艺术、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五个大的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斯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但是日本政府拒绝投降,表示要坚决地把战争进行到底。日本军部还准备以235万人和7000驾飞机与盟国军队进行“本土决战”。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零时,苏联百万红军向驻扎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意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八路军、新四军随即展开大反攻,收复了大批城市,切断了各主要的交通线,并逼近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8月14日,日本政府召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斯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政府,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的大本营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英、中、苏同盟国代表签署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上将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受降仪式,日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官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在投降书上签字。受降仪式结束后,上午10时,受降主官、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代表中国政府通过广播电台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新归于中国版图。该地区的一切土地、国事、政事皆归于中国主权之下。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一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下面我们讲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信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中作出更大的贡献。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当中有150万人是伤亡在中国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滞迟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地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看法,当时的苏联、美国、英国领导人也是这样看的。斯大林曾经这样说过,他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侵略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们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打下印度,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大规模的突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沟通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通道。”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说:“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全部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5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第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屡遭败绩。为什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呢?这主要是中国已经有了新的进步因素,那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于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基础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以自己最富有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1937年8月,中国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到1939年2月,来华参加过对日作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的人员达到了2000多人,牺牲在中国的有200多人。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的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许多苏联官兵在中国东北战场英勇牺牲。我们这里有一个苏联空军志愿队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一组照片。这是苏军挺进东北的照片。美国也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一些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还曾组织美国航空志愿队,那就是“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我们这里有美军陆军航空队炸毁日机的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除了苏联和美国之外,英国、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也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9年11月,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时候被感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我们这里有一个白求恩抢救八路军伤病员的情况,大家看一看,这是个图片。下面讲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可以打败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断地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日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要贡献。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弱国打败强国的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条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作指导,因而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六个大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是对一定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途径、手段等内容的集中概括,具有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蒋介石集团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理人镇压人民革命、顽固地把中国拖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毛泽东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表述中增加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容,他深刻清楚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决被束缚的生产力。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帝国主义通过对我国的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在近代中国社会里,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织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官僚资产阶级通常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掌握国家政权并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资产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垄断资本和反动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它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

从经济地位上讲,民族资本是中小资本,而官僚资本是大资本;从对革命的态度来讲,民族资本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在经济上具有二重性,而官僚资本是官僚的买办的封建的又是垄断的资本,是革命的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构成蒋介石反动政权经济基础。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产生。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原因如下:(1)农业大国,主要群体,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是革命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毛泽东1939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指出中国的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3页)。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2)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依据。首先,这是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社会各阶级: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探索。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其次,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所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外;同时,中国(工人)无产阶级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这就形成了中国工人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它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分布集中,他们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有利于(工人)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三是它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工人)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和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着。因此,首先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3)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分两步走              

在党的历史上,“左”(倾教条主义者)的“一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将不同阶段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作一步走,“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主张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不知道革命有阶段之分,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区别,认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革命”,“不能在民主主义的阶段上再一个段落”,企图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民主革命中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同反对资产阶级并列起来,扩大了打击面,排斥了同盟者。这就造成了政治上的盲动主义、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毛泽东同志批评这种观点纯属主观的空想,对革命是有害的。

二次革命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也照搬这种理论。他们认为,民主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就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也有能力领导,因而应当一切权力归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获得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只有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二次革命。

(来自)右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实质,)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否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放弃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其实质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投降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同样会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采取的国家政权形式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目标的必要基础。“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扫除封建的剥削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发展农民的个体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1)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内容阐释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科学的内容,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为什么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

3、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评1939年至1942年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5、为什么说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6、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文献:

1、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刘益涛:《中流砥柱——抗战中的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3、王真:《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何理:《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5、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6、《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念》(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92。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8、(日)池田诚编著:《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求实出版社1989年。

9、章开沅编译:《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程兆奇:《南京大屠杀——日本虚构派批判》,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注:本讲稿的编制,参考了教育界同仁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安徽新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西路555号
皖ICP备05005190号 联系电话:0551-65872108